如今,克里米亚是俄罗斯古迹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处吸引好奇心强烈游客的热门地点。您可以自主探索,也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导游陪同下深入了解其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代

/半岛上的尼安德特人遗址大约出现在十万年前。其中一些遗址已经过深入研究,现已对公众开放。这些遗址包括别洛戈尔斯克区的基克-科巴洞穴、辛菲罗波尔的乔库尔恰和巴赫奇萨拉伊区的法特玛-科巴夫洞穴。

青铜时代初期,金麦里人定居在克里米亚。荷马史诗中记载了“金麦里人的城市”。在克里米亚,这个游牧民族定居在草原地区,包括刻赤半岛。科学家们发现了超过 14 个墓穴,其出土文物现存于辛菲罗波尔的塔夫里达中央博物馆。

另请阅读
前往克里米亚的10个理由
克里米亚
与他们同时,塔乌里人在克里米亚的前山地区和山区定居。希罗多德首次提到他们,称他们为“以掠夺和战争为生的民族”。被俘的希腊人确实受到了塔乌里人施以残忍的对待。直到现代,仍留存有防御工事和居住建筑的遗迹,比如拜达尔河谷的马尔穆兹墓地。这个民族的族名为该地区命名 —塔夫里达,而这一半岛也将多次与之相关。

斯基泰人入侵半岛后,金麦里人和塔乌里人逐渐被历史尘封。这些好战的部落曾在不同的时期居住在从多瑙河流域一直延伸至中国的广大地区。在克里米亚定居后,他们最初将首都设在现今别洛戈尔斯克区的白岩山顶,随后迁至今天的辛菲罗波尔地区。可以在“涅阿波利-斯基泰”历史考古保护区内看到这座古城遗址。

“切尔塞索斯·塔夫里切斯基”博物馆保护区

远古时期

公元前 6 至 5 世纪,克里米亚海岸被希腊土著开发。他们建造了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最终成为两个独立国家–陶立克克森尼索和博斯普鲁斯王国。希腊人为克里米亚带来了酿酒、造船、建筑以及他们自己的神庙、剧院和体育场文化。要了解克里米亚版的古希腊文化最佳方式就是去陶立克森尼索保护区博物馆。

公元 1 世纪,罗马人在克里米亚定居后,该地区成为罗马的保护地。他们修建的从克森尼索到艾托多角再到克里米亚南海岸的道路遗迹一直保存至今。克列门特是第一批因宣扬基督教而被流放的教皇之一,他在因克尔曼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据说正是他创建了因克尔曼洞穴修道院,该修道院目前仍在卡拉米塔要塞附近运营。克列门特于公元101年被皇帝下令杀害,其遗物在九世纪被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发现。斯拉夫文字之父在前往哈扎尔的途中抵达克森尼索,并在半岛逗留了大约一年。

普遍认为,使徒安德鲁在当时的城市中传扬基督教时,曾走过从潘提卡彭(今刻赤)到克森尼索的路。

中古时代

中世纪的标志是突厥民族的进入克里米亚。八世纪初,半岛被西方拜占庭帝国和哈扎尔汗国瓜分。在拜占庭影响力减弱后,克里米亚哥特人建立了以费奥多罗为首都的基督教公国,首都设在最大的洞穴城市芒古普。

十四世纪,热那亚人获得了克里米亚的部分领土,并开始在丝绸之路的中转站积极开展贸易。苏达克、费奥多西亚和巴拉克拉瓦等港口城市蓬勃发展,其热那亚人特有的堡垒保存完好,如今开放供人参观。

13世纪,克里米亚草原成为金帐汗国的属地,15世纪金帐汗国灭亡后,克里米亚汗国成立。从1478年起,克里米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长达3个世纪。

乌兹别克汗清真寺

14世纪,在索尔哈特(现克里米亚旧城)建立了哈那乌兹别克清真寺。16世纪,在巴赫奇萨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宫殿,耶夫帕托里亚的朱玛-贾米清真寺也已建成,并一直保存至今。 18世纪初,刻赤海峡岸边建立了土耳其要塞叶尼卡莱。

顺便提及,“克里米亚”一词源于克里米亚汗国时期,但其确切含义尚不确定。一种观点认为,Qırım是Qımmeria的变体名称。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来自突厥语 qirim,意为“沟渠”。也有推测认为,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某个坚固的城镇,其名称逐渐推广至整个半岛。

俄罗斯帝国

1768-1774年俄土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正式放弃了对该半岛的主权要求。《库楚克-凯纳吉条约》促使克里米亚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辛菲罗波尔和塞瓦斯托波尔这两个以希腊语命名的城市相继建立。后者作为黑海的海军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的行政单位使用了古希腊的名称“塔夫里达”或“塔夫里切斯卡亚州”。后来成为塔夫里切斯卡亚省。1787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外国大使的陪同下前往半岛,访问了卡拉苏巴扎尔(别洛哥尔斯克)、巴赫奇萨拉伊和塞瓦斯托波尔。

在克里米亚,土地被分配给当时最优秀、最尊贵的代表。开始兴建豪宅和宫殿。1820年,亚历山大·普希金在被驱逐出圣彼得堡后,与拉耶夫斯基一家一起访问了克里米亚半岛,他是最早赞美克里米亚半岛的人之一。他们下榻的古尔祖夫宅邸现在是普希金博物馆的所在地。

自1861年起,利瓦迪亚成为俄罗斯皇帝的南方官邸。 1874年,辛菲罗波尔通过铁路与帝国大陆相连。“沙皇”的地位和当地自然的疗养功效使克里米亚成为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 这里建起了医疗中心、酒店、剧院,当然还有避暑别墅。

当时,半岛曾吸引众多知名的作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前往。有些人只是为了疗养而来,如1835年的尼古拉·果戈理;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定居于此,例如1898年的安东·契诃夫。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26岁的列夫·托尔斯泰首次作为军人抵达半岛。此后,在1901年,他在南部海岸长时间居住,顺便提一句,那时他曾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相邻而居。

马克西米连·沃洛申迁居科克蒂别尔,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使东克里米亚声名鹊起。画家伊万·艾瓦佐夫斯基出生于费奥多西亚,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现代风貌。亚历山大·格里博耶多夫、亚历山大·库普林、亚历山大·格林、谢尔盖·谢尔盖耶夫·采尼斯基、安娜·阿赫玛托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以及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 仅仅是到访过半岛的众多知名人士中的一部分。

安东-契诃夫故居博物馆

克里米亚在苏联时期

1921年10月革命之后,在前塔夫利省成立了苏维埃自治克里米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半岛沿着几个方向发展:作为全联盟的疗养胜地,拥有完善的疗养院系统;同时是农业和工业区域。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克里米亚成为最激烈的战斗和最伟大的壮举的发生地。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7月,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一直持续。1944年,半岛从侵略者手中解放。他们在红军队伍、地下组织和游击队中战斗。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两个城市获得了英雄城市称号。费奥多西亚被授予“军功之城”称号。

半岛解放后,克里米亚鞑靼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被立即迁移到中亚。在此之前–即1941年和1942年–克里米亚境内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也被驱逐。

纪念胜利日阅兵式

战后,被摧毁的城市、企业和农场通过艰苦的劳动得以恢复。

1954年,根据中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倡议,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在苏联解体前,克里米亚地区恢复了自治地位。1992年通过了《克里米亚共和国国家自治宣言法》。然而,半岛作为一个自治共和国仍是新乌克兰国家的一部分。塞瓦斯托波尔市具有特殊地位,隶属于基辅。 同时,克里米亚居民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

克里米亚之春

2014年3月11日,由于乌克兰政权非法更迭和政治危机,克里米亚通过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宣言。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了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全民公决。96.77%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居民和95.6%的塞瓦斯托波尔居民投了赞成票。 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联邦总统签署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的条约。

从这一时刻开始,俄罗斯联邦的各新主体开始积极发展。2018年,克里米亚大桥的汽车部分建成通车,连接了半岛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两岸,以及新建的辛菲罗波尔机场航站楼也投入运营。国际儿童中心“阿尔泰克”、南岸宫殿及巴赫切萨赖的克里米亚汗王府进行重建,同时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以及铺设联邦级高速公路“塔夫里达”公路。2019年,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部分建成通车。